Featured image of post 顏值值多少—談職場中的外貌歧視

顏值值多少—談職場中的外貌歧視

相較於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,外貌歧視在經濟學中的討論比較少。然而,不論是因為生物本能還是文化因素,因為長相所造成的差別待遇是我們心知肚明的事實。這不僅是反應在交友關係上—經濟學的研究發現,長相也是影響職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
以貌取人是否是種歧視

雇主以貌取人挑選員工,是種歧視嗎?這是第一個我們必須釐清的問題。模特兒經紀公司以貌取人,是種歧視嗎?想必大家不會如此認為。那餐廳的服務生呢?房仲公司的業務又或是補習班老師呢?又如果是軟體工程師呢?在勞動經濟學中,其中一種常見的歧視定義是「依據與生產力無關的要素的差別待遇」。以模特兒而言,長相關乎最終視覺的呈現,以貌取人便不構成歧視。反過來說,應徵工程師時以貌取人便是歧視。至於服務生和老師的例子則處於灰色地帶。長相雖然和上菜速度和教學品質無直接關聯,但消費者和學生可能偏好長得好看的服務生和老師,也因此雇主可能更傾向聘請這些求職者。這種不平等的待遇,在經濟學上通常稱為「消費者歧視」,也算是一種歧視。

除了「消費者歧視」,歧視還可以再細分為:「偏好歧視」與「統計歧視」1 。偏好歧視的概念很簡單,便是老闆單純偏好與長相好看的人共事,即便長相與生產力無關。至於統計歧視,則是源自對老闆對於帥哥美女和普羅大眾的求職者,在長相以外的特質有不同的預期和認知。比如說,老闆可能認為長得好看的求職者可能平均而言身體更健康、又或是有較好的社交技巧、比較有自信等等。而由於這些要素與生產力有直接關聯,因此長相好的求職者便會較受青睞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便長相不影響生產力,但老闆仍然會偏好長得好看的求職者。

顏值值多少

知道了什麼構成了外貌歧視,那究竟顏值值多少呢?要回答這問題,有一個前提是我們必須要能量化美醜。幸好,雖然貌似主觀,但實際的資料顯示每個人對長相美醜的看法差異並不會太大。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,找一群第三方的評審團,替每一個人的長相算出一個平均分數,也就是真正字面意義上的顏值。這樣一來我們便能量化長相對收入的影響。

先不提長相好看是否能提高收入的因果問題,光是看兩者的相關性就非常有趣。在 Hammermesh and Biddle (1994) 中,他們使用加拿大的資料,發現即便是控制了年齡、教育程度、職場經驗、職業別與居住地後,長得好看的平均收入仍是比長相普通多賺 5 個百分點,而長相普通的又比長相不好看的多賺 5 到 10 個百分比,且不論男女2。而且,雖然長相好看的的確更傾向進入重視外表的行業,但長相好看幾乎在所有行業都是吃香的。

統計上長得好看就賺得多, 並不能代表到這是一種歧視,因為有一種可能是好看的人平均而言更有生產力。所以要判斷就業市場上是否存在有歧視,我們必須比較同樣生產力的人,長得好看的是否比長相普通的賺得更多。但一如所有有關歧視的研究,由於生產力在多數行業難以量化,實證研究上相較困難,也因此許多經濟學家轉向實驗。比如說 Mobius and Rosenblat (2006) 。他們舉辦了模擬面試,並要求扮演面試官的一方估計另一方的解決電腦迷宮難題的速度,並依此決定對方的報酬。在實驗中,他們發現長得好看的受試者,平均能多賺 10% 的報酬,而這其中有兩成是因為好看的人更有自信,而另外四成來自更好的社交能力。剩下的,大概可以解釋成為對於美貌的偏好。

另一個有趣例子是荷蘭的一個益智節目。在遊戲中,參賽者必須合作回答問題,回答的問題越困難、回答的越清準越快就能為團隊獲取更多獎金。然而殘酷的是,每一回合,團隊的中賺最多分數的,必須選擇團隊的其中一員踢出遊戲。在這個遊戲中,由於生產力是可以直接量化的,因此更容易研究歧視。經過 Belot et. al (2012) 的統計,他們發現長得最好看的一群比起長相最普通的參賽者,有兩倍的機率不被淘汰而進入最終階段,即便事後統計上發現長相與回答問題的能力無關。

結語

儘管職場上的外貌歧視的嚴重程度並不亞於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,但因為長相造成的不平等在社會輿論以及政策上卻鮮少被討論。倘若女性平均而言比男性賺得少是不公不義,那長相普通的人賺得比較少又何嘗不是個值得被討論的問題呢?但就實際面而言,我們又很難想像能夠為此制訂政策(有誰願意被歸類為不好看呢?)也很難想像會有團體進行相關的政策倡議。唯一能夠攘人稍微寬心的,是一個人的外貌,部分是能後天改變的,而長得好看所帶來的好處,有部分也來自自信心的提升和社交技巧。這兩者都是能夠後天努力的。

參考文獻

  • Hamermesh, D., & Biddle, J. (1994). Beauty and the Labor Market.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, 84(5), 1174-1194.

  • Mobius, M. M., & Rosenblat, T. S. (2006). Why beauty matters.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, 96(1), 222-235.

  • Belot, M., Bhaskar, V., & Van De Ven, J. (2012). Beauty and the Sources of Discrimination.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, 47(3), 851-872.


  1. 這兩個概念,可參閱白經濟先前的這篇文章〈租屋限女、工地限男?談歧視的經濟學〉。 ↩︎

  2. 但必須注意其中樣本的選擇性偏誤。長相與參與勞動市場與否可能有系統性的差異,尤其在當時有不少女性是全職家庭主婦。 ↩︎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,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,其背後的真實訊息,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: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;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;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。不論真相為何,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,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。